第三节 汗证

一、临床表现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症状,中医上将汗证分为盗汗和自汗。盗汗是指睡着以后出汗,醒后汗就止;自汗是指不睡觉的情况下,白天出汗比正常多。

二、保健方法

1.穴位按摩(自汗、盗汗)

(1)穴位:

复溜、后溪。

(2)操作方法:

按揉上述穴位,每穴按揉不少于80次,每日按揉3遍。

2.耳穴贴压(多汗)

(1)穴位:

心、肺、脾、皮质下、内分泌。

(2)操作方法:

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相应耳穴,每日按揉3~4次,每次半分钟,约5日更换一次。

3.药膳养生

黑大豆小麦汤:

原料:

黑大豆15g,小麦50g。

制作过程:

将食材清水洗净;将小麦用干净的布包好,同黑大豆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至黑大豆熟,取出小麦布包即可。

功效:

祛风敛汗。

三、注意事项

1.注意勤换衣服被褥,保持清洁干燥;勤洗澡,不要贪凉,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受凉感冒;随时用毛巾擦汗,或者外用扑粉,保持皮肤的干燥;穿透气性好的鞋袜,帮助汗液挥发,避免引起脚气、皮炎等问题。

2.加强体育锻炼,增加户外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3.规范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作息规律,不要熬夜。

4.饮食上应尽量选择食用当季新鲜的蔬菜瓜果,少吃刺激或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蒜头、花椒、韭菜、生姜、胡椒、桂皮、八角、小茴香、酒、咖啡等,这些辛辣食物会促进汗液的分泌。

5.警惕长期异常出汗,有时候异常出汗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如心脏病、肿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结核等,应及时到医院相关科室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