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系统疾病标准数据集Ⅱ
-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组织编写
- 1252字
- 2025-03-15 10:21:03
前言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多发、危害重大。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慢性气道疾病和肺疾病等,细分可达数百种。临床上常见的肺炎、肺癌、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肺源性心脏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总死亡率占所有疾病全因死亡率的首位。其患病人数众多,社会经济负担重,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近年频发的突发性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如新型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所致呼吸系统感染,深刻影响着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随着吸烟等远期危害效应的持续影响、空气污染加重、人口老龄化、生活环境的变迁等,未来慢阻肺患病率和检出率可能更高。因此,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在《“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国发〔2016〕77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国办发〔2017〕12号),以及《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等国家政策和顶层设计中均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列入重点“攻坚”对象。
由于过去临床侧重于对疾病的诊治防控,但对健康管理的认识尚有欠缺,临床大数据及生物资源信息等的整合和有效分析是医疗卫生专业整体发展的重要短板。特别是不同区域及不同医疗机构间数据标准不一,缺乏数据的互联互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同时,临床诊疗数据整合、转化的大数据平台欠缺,临床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规范化管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导致对疾病临床表型等认识和评估的差异,进一步影响研究成果的产出和临床转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呼吸系统疾病数据集是临床信息采集和建立呼吸系统疾病大数据的基础,也是各临床研究及国际多中心有效交流、合作的基础。我国目前已有关于医疗卫生信息数据编码规则和指引,但缺少较为详尽的临床各专科疾病相关数据集,这不利于构建专科的信息化大数据管理平台。
有鉴于此,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参照临床数据交换标准协会(Clinical Data Interchange Standards Consortium, CDISC)标准、《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等国内外信息标准,结合相关临床诊治指南、专家共识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术语规范,并整合了覆盖全国的54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及中心各网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于2019年编写出版了我国首部呼吸系统疾病的标准数据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准数据集》。
以此为模板,我们进一步拓展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数据集。本数据集包括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血管疾病、间质性肺疾病、呼吸罕见病及肺部感染性疾病共六类呼吸系统疾病,共收录939个数据元。数据元的编排序号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准数据集》(977个数据元)的基础上进行了延续,序号从978开始。
依据数据对临床诊治记录及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及临床使用可行性,数据元分为三个不同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