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凤城大集开市咯

天还没透亮,凤城临时农贸市集入口便已蜿蜒出三百米的队伍。

周四海攥着盖红章的准入证,看着前方那乌泱泱的人群直咂舌。

戴蓝布头巾的妇人抱着藤编箩筐打盹,挑扁担的汉子们抽着旱烟唠嗑,二十三辆牛车排在土路旁,车辕上挂着的马灯在薄雾里晕开昏黄的光圈。

市集管理处的水泥墙上,新刷的石灰标语还泛着潮气——搞活流通促生产,开放集市利万家。

“嚯,咋这么多人?都跟咱似的来摆摊的?”周大山踮着脚张望前头的长龙,手里拿着的草杆子差点戳到前面人的后脖颈。

“昨儿半夜往车上装货那会,我还当咱这三车山货已经够扎眼的了,结果前头还有俩快堆到树梢顶的......”

周五福蹲在牛车轱辘边上数数,掰着手指头数了三遍还是卡在‘二十三’上,心中顿时泛起了嘀咕:“离五点开市还早着呢,东头土道上烟尘滚滚的,怕不是还有赶路的......”

前些天老书记带着周四海满村转悠,两人脚底板都快要磨出火星子来了,周五福也没没那问话的机会。

今儿一路上就他们三兄弟,外带算得上半个自己人的老书记,他便跟竹筒倒豆子似地问,将凤城大集这事儿给问了个明明白白。

周五福倒还好,他帮着周四海收货,小半月功夫便挣了八十多块,虽有些眼红,但顶天了也就心里嘀咕一句二哥胆子大理应挣得多些。

可周大山这边就憋屈多了。

原本他也想跟着周四海干这买卖,结果硬是被周父给拦下了。后来又问了五福,听说这活计又苦又累还挣不着几个钱,便也就歇了这个心思。

结果这些天看着周四海家里那堆成小山似的山货,村里人也都在传城里的价格多高,就算往少了算,周四海这趟大集赶下来,少说能挣个大几百。

搁普通庄户家里,这得攒上整整两年......不,两年也不一定能攒下这么多钱。

周四海这会儿嗓子眼都快冒烟了,也就懒得再接俩人的话茬,整个人窝在货堆里有一搭没一搭地打盹儿。

手里攥着赶牛鞭,隔会儿就扬手“啪“地抽个响,催着老牛慢悠悠地往管理处晃。

“嗯,周四海是吧,资料都核对过了,没有问题,但有点事儿得跟你再强调一下。

咱这儿是专门卖农副产品的集儿,你摊子上可千万别掺和别的东西,譬如日用杂货还有小家电这些。

要是巡查时发现了,哪怕就只有一件,立马清退摊位没得商量!”

“你放心!咱这摊子上卖的都是村里自产自销的,你看这萝卜缨子还带着露水,山核桃都是老林子里现捡的......”

“达标就成......”工作人员将登记册翻得哗啦作响,“周四海,丙子区六号,瞅见哪儿挂着的蓝篷布不,往哪后数三排就是!

赶紧走,别堵着道,后头还排着三十来人呢!”

周四海两根指头捏着新印的摊位图,红戳子印在了那集市中央偏西那一块。这位置谈不上多好,但也绝对不差,人来人往的地界,倒是不愁客源。

他把图纸卷成筒往身后一插,麻绳往牛角上绕了两圈,招呼跟在后头的周大山与周五福跟上。

“八成是怕没人来摆摊,这摊位划得比晒谷场还敞亮!”

周五福伸着脖子张望了一圈四周,哗啦一声抖开毛毡布便要往泥地上铺,脚后跟还没站稳,就让周四海给喊住了。

“五福,毛毡布别往泥地里撂!”

“不往泥地里撂往那撂?”周五福攥着毡布角发懵,“这不都搁地上摆么,那边那个摊儿,菜筐子都直接撂土上了!”

“咱家的山货可金贵着呢!大哥,赶紧把咱们车上那四条长板凳给卸下来!对,还有我媳妇熬夜编的三张竹篾席,一块拿下来!”

周四海接过榆木长凳‘哐当’杵在地上,竹篾席‘哗啦啦’抖开铺平,又扯过半指厚的羊毛毡‘啪’地甩了上去。

几筐带着松针香的榛蘑、油亮亮的山核桃松子板栗往毡布上一摆,齐腰高的展台瞬间成型,衬得隔壁蹲在地上扒拉土豆的老汉活像在地里刨食一般。

这头才摆弄妥当,周遭便炸了锅。

卖山芹的婆子冒着头数那凳子腿,卖野蜂蜜的后生拿荆条筐比划着高度,连管理处的老李头都背着手绕了三圈,嘴里啧啧作响。

听着周围摊贩七嘴八舌的羡慕话,周五福原本排队时驼着的背一下子挺得笔直。

虽说来摆摊的大多是凤城周边乡镇的村民,日子过得虽然比不上城里人,但比起山沟沟里的临山屯人家,到底还是滋润不少。

周四海三人往那儿一站,光看穿着就和周围格格不入。

周四海算是里头穿得最体面的,可那身衣裳早洗得发白,补丁叠着补丁,深一块浅一块像打满了补丁地图。

脚上那双解放鞋更埋汰,灰扑扑的鞋面沾满黄泥,鞋帮子还粘着碎草叶,活像刚从田埂里蹚出来似的。

再看旁边那些乡镇来的摊贩可讲究多了,衣裳破了也是挑同色布料细细缝补,不凑近根本看不出针脚。

人家里头还套着鲜亮的高领毛衣,红的蓝的往领口一翻,在这灰扑扑的集市上晃得人眼前一亮。

周四海毕竟是重生回来的人,早看惯了后世各种大胆新潮的穿搭。

在他眼里,眼前这些打扮和自己身上的衣服都透着一股土气,自然也就没往深处琢磨,哪会注意到自家兄弟俩偷偷揪着衣角臊得慌呢。

周四海正忙活着调整摊位上的货物呢!

熏鸡、熏兔等传统熏制肉品采用统一竹筐盛放,油纸包裹的肉食表面泛着琥珀色光泽,油润香气引得苍蝇围着竹筐打转。

红枣干与板栗按颗粒大小分层码放,核桃以麻绳网兜悬挂展示,二十余种果脯果酱在粗陶罐里垒成彩色塔状。

葛根粉用荷叶捆扎成砖块状,山药片与蘑菇笋干分装于透气藤筐。

村里人家里收来的土货啥样的都有,就是每样就一小堆。

最多的土鸡蛋拢共才百十来个,最稀罕的要数秋菜干,瘪瘪的还不到十斤。

这些杂七杂八的玩意儿小山似的堆在一块儿,倒显出几分红火劲儿,赶集的摊贩路过都忍不住抻脖子瞅两眼。

鸡还没叫就摸黑上路,登记本子、摁手印、交证明,折腾到露水打湿裤腿才放行。

等把山货分门别类码整齐,东边刚泛起鱼肚白,外头突然当啷一嗓子“开市咯“,惊得枝头麻雀扑棱棱乱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