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矾楼里的谈话

他们没有细想过的是,老百姓的心里有一杆秤,哪些人对百姓好,哪些人是欺压在百姓头上的,百姓自个儿心里清楚。

所以在张宪王贵等人带着队伍替百姓办实事的时候,百姓们是打心底的尊崇这些人。

而不是像以往一样,表面上一口一个军爷,暗地里却是丘八、泼皮的称呼。

“很多事情,我解释给你们听的,和你们自己经历后悟出来的,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些问题我不回答你们,你们需要自己去悟。”

张宪王贵两人听到赵权的回答,各自点了点头。

他们似乎有了一点儿眉目,只是不够深刻,无法确定自己的内心想法是否正确。

“兄长,我听闻宋朝举兵欲要北上伐辽,此事应如何应对?”

岳飞虽然现在没有负责针对析津府南路军的防务,不过对于宋朝的举动,还是有所耳闻。

“此事不用担心,实则距离宋军北上,还有些时日。”

“宋廷欲从百姓身上搜刮财物,充做伐辽靡费,短时期之内,是无法完成的。”

听闻赵权的回答,岳飞点了点头,见赵权胸有成竹,岳飞也不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结,于是话锋一转。

“兄长,我欲向西出兵,收复奉圣关!”

“奉圣关乃幽州与辽西京之间第一关,如今已为金贼所占,若是能够复克此关隘,日后就算金贼东进,我等有险可守;反过来亦可据此关,发兵西进,攻打太原、大同!”

岳飞的话让赵权双眼一亮。

倒不是因为岳飞的战略眼光让赵权惊讶,而是赵权自己没想到岳飞这小子,竟然这么大胆!

才刚刚开始领兵,就要开始动手出兵了。

不愧是能够打的金人嗷嗷叫的存在,即便现在才刚满十八岁,就已经开始显露锋芒了。

有些人天生就是奇才,属于是只能让人兴叹的存在。

比如西汉时期的冠军侯霍去病,刚开始带兵讨伐匈奴,就显露出对于战争的卓绝天赋,现在的岳飞,也是有着几分霍去病的影子。

“既然有想法,那就放手施为,有我在,你无需顾忌其他!”

赵权想的很简单,反正你岳飞能打,而且还自带‘克金’光环,属于成长型英雄!

那我现在就给你刷经验的机会,先用着手里的兵,拿着奉圣关的金兵刷刷经验,早点成长起来。

得到赵权的应允,岳飞高兴异常。

“如此,多谢兄长!”

身为武将,而且还是带兵的武将,那就没有人不渴望建功立业,岳飞也不能例外。

“金人毕竟都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不可小觑。”

“先在家门口和金人过过手,也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

赵权倒是不担心岳飞会败,能够名留青史,成为民族英雄的岳武穆,自然有着他能够傲视群雄,碾压金人的实力!

和析津府内的百姓脸上带着洋洋喜色不同,大宋境内的百姓,日子又难过了。

朝廷原本打算北上伐辽,收复燕云这件事,绝对是一件值得让每一位宋人弹冠相庆的喜事。

可是你朝廷要是把北上伐辽的军费,算到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的头上,那可就不美了!

我们这些百姓原本的日子就已经足够艰难了。

现在又要从身上搜刮出一笔钱交给朝廷,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宋人心里都是这般想法,但敢怒不敢言。

如果没有那些乱七八糟、例如花石税、生辰税之类的苛捐杂税,那么征收一些百姓的钱充作军费可以理解。

但是你朝廷都把百姓逼成什么样子了?

先前才逼反了一个方圣公,好不容易才剿灭,现在又来?

东京开封府,矾楼。

“老相公,此番北上伐辽,实乃自取灭亡之举,老相公此番面圣,一定要直面谏言才是!”

时任大宋监察御史李纲,才官复原职没多久,回到京师听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皇帝联合金人,要兴兵北上伐辽。

这可让李纲心里火烧火燎一般,当即就找了回朝述职的种师道,到矾楼谈论此事。

和其他人不一样,李纲和种师道都属于战略眼光敏锐的一类人。

宋徽宗赵佶只想着和金人合作,收复燕云,完成几位先帝都没完成的伟业。

但李纲知道金人残暴,和金人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现在有着辽国尚在,最起码金人无法把大宋当成第一目标,一旦辽亡国,那么大宋真就是首当其冲了!

“李御史所言,老夫如何不知?”

“早在陛下和金人定下海上之盟,老夫就曾上书谏言,结果却落得个‘误国之言,罚俸一年’的旨意。

此番老夫进京,名为述职,实为领兵北上,正因如此,陛下是不会接纳任何反对北伐的谏言。

何况老夫如今隶属武将一列,所谏之言,更不得陛下看中,李御史难道不知?”

种师道属于武将,北宋的武将更是天生矮人一头,说话的分量远比不上同阶级的文官,这也是所有北宋武人无奈的地方。

和种师道一脸无奈的表情不同,李纲脾性火爆。

听到种师道的话,李纲剑眉倒竖,心里的话毫不留情的吐了出来。

“陛下要是听不进去话,说不得大宋哪天,就要换一个皇帝了!”

此话一出,种师道刚夹起来送到嘴边的菜都吓掉了。

目瞪口呆的看着对面端坐着的监察御史李纲。

“嘘——”

“李兄慎言,慎言!”

“哼,有何需要慎言?”

“别人怕,我李纲不怕!”

“这天下乃是黎民苍生的天下,就不是他赵家一人天下,听不得谏言,辨不了是非,若是将来酿成大祸,吾必唾之!”

李纲一点儿也不惯着。

历史上宋徽宗赵佶退居二线,改立赵桓为皇帝之事,很大程度上就是李纲逼的。

史料记载,宣和七年,金人南下侵宋,宋军不敌,开封势危;李纲先是献上御敌五策,不纳之后,刺臂血书,谏言徽宗禅让于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勠力同心,共同抗金!

由此可见,这位李监察御史可不是嘴上说说这么简单!

他是真敢啊!

种师道也被这位小友弄得哭笑不得。

他比李纲大了三十多岁,两人是忘年交,脾性相投。

若不是两人关系极好,在种师道的面前,李纲也不会如此大胆,什么话都往外抛。

“伯纪的脾性还是一点没改,当了几年的税官小吏,也没磨平你的性子一点。”

“才刚官复原职没多久,就又不知道疼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