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尘历242年,苏昭文正式被武帝任命为内阁首辅,这距离他第一次入阁已过去八年,而最近一次进阁是在武帝十五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苏昭文半过余生,一头黑发熬成了银丝。但这不妨碍他此时精神矍铄,满面红光。红色官袍在风的挑动下尽显神威。
刚一上任,便迫不及待的推行利民之策,减轻赋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发展商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经济逐渐复苏,百姓生活日益改善,军队也得到了充分的休整与扩充。
就在政策实施期间,难免会存在阻碍,困难。就在一次朝政上,苏昭文以赋税该收几何,与朝堂多位大臣展开激烈争论,苏昭文不敌众人,竟选择了动手,将顾九良在内的刑部尚书等几位重臣给打了,此次主持朝政的不是武帝,而是太子,当此事发生,太子人懵了,以往不是这样的,现在为何出现此类恶劣事件。
事后,顾九良和几位重臣跑到武帝身旁哭诉,说苏昭文蔑视朝廷纲纪,当街斗殴也不过如此,他竟敢在金銮殿上……
武帝听后,招来太子了解情况,太子将事情原原本本的说出来,连同自己的做法也一并汇报。
武帝略微思索,开口道:“顾卿,以为如何?”
顾九良何其聪明,如何不知道武帝的想法。
于是,顾九良连忙回答:“臣,任凭陛下圣裁!”
面对顾九良的回答,武帝怎能不知,一头老狐狸。
武帝自顾自的说道:“既如此,就罚俸一年。”转头又道:“顾卿担任刑部尚书,几时?”
顾九良回复:“回陛下,三年零一十五天。”武帝没有回话,在案板上拿起笔来写着,字迹逐渐清晰,只见免去礼部侍郎六字跃然纸上,其余字迹却渐渐迷糊直至消失。
“太子呢”武帝冷不丁的开口。只见一旁的太子小心翼翼的张嘴,“回陛下,臣是在隆武二年担任太子之位,到现在已……”,武帝摆摆手示意。徬晚时分,顾九良和太子才从乾清宫出来。出来后太子不解向顾九良询问,顾九良道:“殿下,陛下心思不容探查。”
次日一早,顾九良拿着武帝昨日书写的宣纸跑到苏昭文办公地方耀武扬威,又被苏昭文给打了。
此后数天,朝堂恢复了往日宁静。
一天晚上,武帝召苏昭文进宫,先是表彰了其治理功绩,后大书特书的奖赏了苏昭文,恢复了他的礼部侍郎职位,同时加官进爵,最后留他一同进膳。
半月后,武帝突然颁布诏令,将原有一相制,改为两相制。顿时引得朝堂一阵风波。此后苏昭文依旧是首辅,但只是左首辅,还有一个右首辅与他分权。对于右首辅担任人选,武帝并没有给出结果,于是这群入阁的学士成为焦点。
内阁原有七人,但在武帝宣布两相制之后增加至九人。
顾九良时任刑部尚书,入阁时为东阁大学士,入阁时间在武帝十三年,属入阁时间较早的存在。
顾正,李毅,陈恪此三人在同一年入阁,皆以尚书之职入阁。
陈恪现任兵部尚书,为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时间在武帝十五年的六月份。
李毅,任工部尚书,为文渊阁大学士,入阁时间在七月中旬。周正,任礼部尚书,为春坊大学士。此外大理寺卿沈思道和兵部侍郎郭怀。到武帝颁布两相制之后,程显和柳安顺利入阁。
程显时任刑部主事属正六品官职,而柳安是户部员外郎,从五品官职。
当然朝廷官员皆认为右首辅的任命必会从顾九良,周正,李毅三人中胜出,而顾九良不仅入阁时间最早,也是太子的老师,即太子少师。
所以顾九良担任右首辅必将是板上钉钉的事,事实也不出所料,武帝任命顾九良为右首辅。
在顾九良担任右首辅的第一件事便是对各部进行拉拢,威逼或利诱。彻底和苏昭文分庭抗礼。
时间又过去半个月,至武帝未上早朝也已过了十多天。太子继续监国,顾党日益壮大。
着尘历243年,九月十九日。一篇以苏昭文贪污腐败的文章流传各个部门,大大小小的官员耳中。
内容以苏昭文担任同安知府时期与当地士族相互勾结,甚至闹出了人命,但被当时的丹阳刺史张安顺按下。书中记录详细,让人看后都觉得是真的。
这事毫无疑问的被武帝得知,随后任命顾九良联合大理寺,督察院三方调查清楚。
顾九良接到命令没有迟疑展开了调查,发现事是真的,但始作俑者并不是苏昭文,而是叶同連,叶同連何许人也,同安郡上任知府,苏昭文的前任。
事情调查清楚了,事不是苏昭文干的,始作俑者叶同連革职处死,张安顺因未尽到职责被免去职位,贬为参军,随军征战,后战死沙场。
事情或以平息,但随之而来的是顾九良借题发挥,他认为即便不是苏昭文在任上发生的事,但他作为继任者未能尽到职责所在,因此他也是要担责的。
苏昭文自然是不服的,立马上书武帝,说顾九良人品不行,纵容手下贪污腐败,致使百姓受苦。
而且顾九良妻妾成群,夜夜笙歌不断,自担任右首辅以来就宴席而言就有五场之多,从顾府流出的钱财不计其数。
自从上次上报上去,一天两天,接连好几天,武帝愣是不回。
又过了好几天,一件事的发生再次让苏顾两党对立。
顾九良的兄长顾言行强抢民女,导致一死三伤,案子发生的一瞬间就被顾九良摆平,但不知为何,苏昭文还是得到了消息,于是他再次上书,要求抓拿顾言行归案,以正律法。
这次武帝看了也听进去了,亲口对苏昭文说道,卿,可便宜行事。
于是苏昭文就火速前往关西同州府,刚一到地方通知同州府知府孙贾均,控制顾言行,将他的犯罪记录一一寻证出来。
武帝十三年,武帝十五年,武帝十九年以来可谓是罪行累累。苏昭文看着手里的文书脸色越发阴沉,越发想要为民除害。
此时据他离开甫京已经五个月了,顾九良对苏昭文的事没有任何反应,连为顾言行庇护的意图都没有,就是这么的顺理成章。
很快写好奏折,择日行刑斩首示众。顾言行死了,他的人生过去了。
顾言行案过去后,苏昭文开始沿路探访民生,偶尔处理多年冤假错案,这一呆就到了年末。
冬雪皑皑,白雪白茫茫一片,远处散落着几处茅屋,炊烟成为别样风景,偶尔传来几声鸟叫,此起但又很快就消失了。
兴致来了谁都挡不了,苏昭文触景生情吟诗一首。
《同州岁暮巡访有感》
关西寒岁雪纷扬,访迹民生意慨慷。
已斩凶顽平旧愤,又除冤狱慰孤伤。
烟浮茅舍融清景,鸟过空林散远凉。
愿得人间皆晏乐,长随玉宇沐晴光。
此时的甫京经过顾九良的管理,早已不是半年前的模样,苏昭文的同党在失去苏昭文的支撑下纷纷做了鸟兽散。
死的死,判变的叛变,辞官的辞官。所有人对他这个首辅再无往日尊敬,陌生的眼神透着些许唏嘘和迟疑。苏昭文再无往日的志得意满,成了行将就木的老头,他想不明白,是啊,他们都想不明白,或许不愿去想明白。
坐在案牍旁,眼前是稀疏的奏折。
几天后,顾九良的党羽崔知命在朝政上举报苏昭文在顾言行一案上的处置不当,没有按规章办事,向他发难。
苏昭文提出辞官,武帝不许。
次日苏昭文再次提出辞官,武帝没有批奏。
徬晚,武帝传来一纸诏书,准确的说是一张调。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社稷之安,赖循吏守疆;黎庶之福,系贤才辅弼。迩来关西同州,虽经绥抚,然民生未复,积弊犹存。朕观满朝,唯苏昭文才略兼备,昔于同州勘狱平冤,颇得民心。今特授其同州知府之职,兼理军政要务,望其恪尽职守,兴利除弊,以安百姓、固邦本。钦此。
着尘历225年三月二日。
或许苏昭文到同州后是面临沉重的心情的,他极为郁闷,或已解脱。到了同州后,一首《同州行》激荡在诗人心中,《同州行》一出,诗已成绝唱。
《同州行》
风萧萧,雪皑皑,
朝命催,赴荒台。
昔日金銮鸣玉佩,
今朝匹马踏云开。
群鸮噪,浮云埋,
忠魂烈,被天裁。
曾提三尺斩凶顽,
血溅关西星斗寒。
忆昔新政起蒿莱,
垦北陌,浚南淮,
商车辐辏海波平,
未料青冥锁玉阶。
忽闻调令落如铁,
故地重临鬓成雪。
顾府笙歌犹在耳,
帝阙门深隔明月。
君不见苍昊茫茫覆尘埃,
我欲扪心问九垓:
当年肝胆照青史,
何似孤舟逐沧波?
仰天长啸出门去,
青山万叠待吾回
且将腰间天子诏,
换作酒壶挂松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