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文励教 薪火相传: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集
- 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编
- 3670字
- 2021-09-28 15:35:19
理念、策略与实践:民间文学走进语文课堂
王琼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
摘要:把民间文学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充分利用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用民间小故事、民间民俗文化等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而且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资源,民间文学走进语文课堂,也可为师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对话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实现语文课合理有效的拓展,使课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
关键词:民间文学;小学语文课堂;引进;方式方法
民间故事在我们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中,民间文学却离得比较远,使得我们的学生对本土文化了解不多,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己民族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完整的文学素养,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完成和重视的。
《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对语文教育的特点有这样一段表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挖出语文课中的文化内蕴,滋养我们的学子。而民间文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 初识民间文学
(一)什么是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相传,主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人文特色。
(二)民间文学的特点
(1)口头性。在以往很长一段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的所谓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自己熟悉的口头语言,甚至用方言去表现和传播。(2)集体性。一般就是群众集体的创作。(3)变异性。我们知道口头语言是不稳定的,所以产生的作品在流传中,常常会因时间、地方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理念和听众的主观接纳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4)传承性。民间文学是永恒的。因为它的表现媒介是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就会存在和传承下去。(5)艺术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多元方式表演的艺术。
二 民间文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意义
充分利用民间文学资源,不仅可以丰满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加大师生对话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而且对于整合民间文学素材,实现语文课合理有效的拓展,使课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无疑都是极具价值的。
《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大多数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生命活力的语文素材没有考虑。他们的教学方法是只讲课本,不讲课外内容,认为引入了课外内容,浪费了教学时间。陈鹤琴根据陶行知批判传统教育“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名言,提出了“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主张。在教学中引入了富有生命力的、有趣味性的材料,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难以理解的课本知识。
民间文学植根于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关系,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沐浴千年文化积淀,是促进学生作文兴趣提高的宝贵资源。民间文学是生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材料。将这些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引入民间文学
1.巧用民间小故事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用故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教材作品,我们教师可先引用与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有关的故事。
比如在讲《回乡偶书》这首诗时,开课伊始,我就带给孩子们贺知章和李白认识的一个小故事,故事新颖,趣味性强,学生会带着强烈的兴趣想去了解诗人贺知章,从而对后面的诗中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学生学习课文起到很好的引导促进作用。又比如在学习《乞巧》时,我让孩子们自己讲了解到的民间传说和小故事,并在课堂上开展小舞台表演,孩子们在学习中体验民俗文化。
2.给作文教学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
语文的学习是无止境的,也是宽广的,作文的写作更是涉及方方面面,民间文化的介入让学生有迹可循,有处下手,抓住关键,并由此入手,思想得以熏染,情感得以陶冶,思路得以开阔,文章得以大的改观,学生的作文就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升格,其语文的能力在原来基础上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得益于民间文学,善于抓住关键写文章,平时作文情感出天然,下笔成文章,我校一名老师在教如何写好一个热闹场景的写作课上,就先渗透端午节的划龙舟一个片段场景: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以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镗镗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
多么热闹,多么有趣,多有民间特色!看了这样的文字后,也可能触发你要写一写你家乡的事吧?
那么,有哪些民间文化资源可以为我们的作文利用呢?
一是传统的文化现象,如饮食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对联文化、酒文化等。这些都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有关的书本中也反复地出现。比如,说到园林文化,你也必定会想起你家乡有哪些园林,想起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中山公园等;你还可以探究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中国园林的特征、中国园林的文化意味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题材。
二是传统的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你可能不会都知道这些节日的来历,有什么风俗,但作为中国人,你至少应该知道一点儿你家乡有哪些民间节日,乡亲们是怎么过的。在这些节日里,你曾经有过怎样的独特体验。这些同样是写作的好材料。
第三是民间工艺、地方美食等。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民间工艺各有特色。杭州的绸缎、苏州的刺绣、无锡的泥人、景德镇的瓷器、北京的景泰蓝等,这些民间工艺,世代流传,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那么,你家乡一定也有享誉远近的民间工艺,你也许还知道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四川的火锅、陕西的羊肉泡馍、新疆的烤馕等,这些美食,历史悠久,各有传说,你了解过吗?尝过其中的几味吗?你的家乡又有哪些你喜欢的美食?有什么典故?代表了家乡人的什么情怀?这些都可以进入你的作文。
当学生们在为无事可写而苦恼时,不妨引导他们向作家学习,主动去开发“民间资源”,它会让我们在写作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突然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四 民间文学以何种形式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一)以课本中的民间文学作品为引子,加深学生对民间文学的理解
现在的语文课本引用了部分关于民间文学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比如二年级课本中有介绍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如《葡萄沟》,在开展这课的教学时,我先在开课伊始播放了一段极具特色的维吾尔族歌舞,调动孩子们想走进课文了解这个民族的兴趣,在了解了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后,我设计情境,让孩子们扮演老乡,招呼远道的客人;而在《口语交际·习作》中围绕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我让学生收集、整理调查了解到的自己家乡的风俗风情并形成作文。这些学习设计,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民间文学阅读体验活动,提高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兴趣
1.通过阅读课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同时,教师也要以文本和学生中介的身份,创造出有趣的阅读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2.结合读书月等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搭建展示舞台,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民间文学作品来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并在活动中加强亲子关系;如在我校“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亲子展演活动中,一系列以民间民俗为主题的亲子节目丰富多彩,让所有孩子有所体验和展示,更加深了对民间文学的了解。
3.通过家校互动,向家长宣传有效开展民间文学阅读活动的益处,纠正家长对民间文学阅读活动存在的错误认识,以赢得家长对开展民间文学阅读活动的支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三)鼓励课余时间积累民间文学作品,真正让民间文学走近学生生活
在课余时间里,布置和鼓励以不同形式去收集和整理有关民间文学的资料,如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俗语、民间戏曲等。学生们在课内课外互相展示和交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叙事的能力得以提高。
在实际交往中积累,这样,他们的语言能力才会成熟、鲜活起来,民间文学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巨大资源宝库,其不仅精粹、鲜活、富有魅力,而且具有机智、幽默、情趣无限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绝妙材料。让学生与民间文学亲密接触,感受民间文学语言的无限魅力,让民间文学真正走进我们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