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文励教 薪火相传: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集
- 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编
- 4447字
- 2021-09-28 15:35:20
唯有不失,方得真实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及应对策略
龚明超
(华中师范大学宝安附属学校)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也呈现百花争艳的态势,但在语文教学百花争艳中,也存在相应的浮夸、片面、粗浅。本文引用真实的教学案例,简要归纳并引出相关应对策略,力求厘清如何从抓住生成、理解文本、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让课堂真诚、饱满、充实。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学生成;文本主题;宽度教学;真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这样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同时,在这一部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三学段(5—6年级)关于习作方面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谈到写作教学时,这样建议: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求真务实”,这是语文教学一贯的态度。
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教育理念、方法、评价方式,也呈现百花争艳的态势:“以人为本”“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各种提法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提问方式、学习方法也在课堂上流行开来,例如“用你喜欢的方法读一下这个段落”“请你来评价一下这个人”“我们来表演一下这个段落的情境”“请你与同学合作学习这篇课文”等我们都耳熟能详。从表面上看,课堂很“自主”,有时甚至高潮迭起,但细看,教学仍停留在表面。
一 评价失真,要重视生成与年段特征
语文教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的艺术,恰当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还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文本深入。而在过度追求热闹和表演效果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语言逐渐走向夸张、牵强,有的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评价的虚假。且看这样的教学片断:
在深圳宝安某学校一次公开课上,教师执教五年级《威尼斯的小艇》,从学生的入场、课前谈话看得出,该班学生思维活跃、谈吐大方,知识积累比较丰富。
片断一:
师:同学们,我的板书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你把艇写成船了。
师:哦,你们看,老师都容易写错,你们也可能会写错吧?请大家拿起笔,将艇字认真地写两遍。
(老师边板书“艇”字,边讲解写这个字哪些笔画要注意)
可以看出,老师很机智,巧妙化解笔误(课后评课时老师坦诚这里不是预设的教学环节,确实是笔误)。接下来,老师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便走入学生中巡视并评价。
(走到一学生前,低头看一下)师:哎呀,你写的字真漂亮,你是班上的小小书法家吧?
(有几个学生开始窃笑)
(走到另一学生前,低头看一下)师:你的字真好看,是班上写得最好的吧?
生:不是,×××写得最好看。
师:(无语)
……
这是教学评价语言虚假、不切实际的典型体现。教师要始终记住: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如果这位教师注意评价语的真实、具体,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走到一学生前,低头认真观察一下)师:这个同学写的“艇”字右边部分很规范。
这里,“认真观察”会让评价有理有据,具体指出“右边部分很规范”,让评价有指向性,既是对这个学生这个字的具体点评,同时也是一种导向,间接告诉其他学生:这个字的右边部分写法要注意规范。
(走到另一学生前,假装皱眉,看一下)师:嗯,你写的也和刚才那位同学的不相上下。
老师上课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皱眉”是一个思考的状态,间接告知学生:我在认真对待。比较式的评价也能让学生向上发展“有据可循”。
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空泛、盲目鼓励甚至不假思索的评价,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既不能给学生有效的激励也不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我们常说,教师在课堂上既是导演又是演员,那么,要如何锤炼教学评价语言,才能让课堂这出戏剧走向真呢?
掌握学生的年段特征,特别是学生的年段心理特征,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心理学认为,低段学生(一、二年级)对学习和生活有新鲜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表现得很强烈,他们往往会非常在意外界对他们的各种评价;中段学生(三、四年级)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知水平仍较低,有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不强;高段学生(五、六年级)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判断能力增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定。比如,低段学生喜欢一些夸张语言,诸如:“看谁读得又快又好”“你真棒”等,高段学生则喜欢老师的表达有据可循,也就是每句话都能落到实处,中段学生则介于两者之间。
教师情感融入课堂,教学内容自内心流出,是避免教学语言失真的最好方法。汉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提道:“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说的是言语是内心和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人们常说:我口说我心。其实,落到语文教学中亦如此,教师的每一句话,都是文本、受众在你心中过滤、沉淀后的结晶,只有将文本和学生放在心中,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和评价才不会“言不由衷”。
二 方法失“适”,要重视文体形式与课文主题
剧,本身是文艺的一种形式,是作家把一定的主题编出来,利用舞台由演员化装演出的。课本剧则是根据课本内容,结合剧本应有的一些特征,改编的用于学生课堂表演的形式,它是一项综合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体形式丰富,特别是许多故事性强的叙事性文章,经过合理的改编,适合学生表演。也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与人物的距离,增强对故事的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但是,尽管如此,课本剧逐渐成为教学的新宠,还是值得警惕。
因为,学生表演课本剧是基于认为这一方式新奇的心理,难免带着“玩”的心理。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长久而充分的准备除外),选择哪些课文进行编演时,一定要慎重。
至少对于表现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伟大历史人物的课文,因为其特有的严肃而庄重的意义,除非编排非常充分,否则不适合课本剧的编演。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毛主席在花山》等。
诚然,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以指导、分析、品读为主,缺少体验,缺少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组织改编、演出课本剧,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感知、深刻的理解。但是,如果对课文主题把握不明,甚至对原文的毫无根据地篡改,不但无法让学生从中活跃思维,获得情感愉悦和审美享受,更有甚者会严重误导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 理解失“全”,要重视宽度拓展与多元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种特殊的出版物,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熏陶、道德品质教育、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基本工具。因此,语文教材的选编,既包含着编者的意图,也含有价值导向。也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材成长的百年历程中,争论、质疑、批判之声一直不断。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后期“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的论调将这场争论推向了高潮。人们无疑都围绕着课文内容的真实、教材选编如何遵循孩子的身心发育规律和认知能力、什么是经典、如何在课本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展开,这其中,又尤其对教材内容的真实、什么是经典探讨得尤为热烈。在笔者看来,所谓经典,就像卡尔维诺所表述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20]课文内容的改编,一定要尊重原创者的创作意图,并且符合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也就是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考验。
要改变以上所述状况,除了诉诸教材编写之外,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解读文本,也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做法。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提到: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对文本的解读有四忌: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忌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现象的出现,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21]也正是因为对文本的解读浅、搬、偏、泛,造成文本理解不厚实。笔者结合我校“宽度语文”理念,认为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拓宽教学视野
人们常说,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学可以向生活视野拓宽,这不但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语文,同时,还可以从生活的感受中体会语文之妙,更甚者,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文本、质疑文本,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例如,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遨游汉字王国”,其中有一部分内容讲错字、别字。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搜集街头巷尾常见的错字、别字,让学生拍成照片,在课堂中展示,并进行纠错,老师最后总结。又如,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鸟的天堂》, 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有感而发,写出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巴金先生将鸟的天堂描绘得如此美丽壮观,但对于广东的小学生来说,许多人都去过那个地方,并且发现现在的鸟的天堂并不如巴金先生描绘得那么美、那么壮观。于是,在学文之余,可以鼓励同学们展开对鸟的天堂的变迁的探讨。这也是一种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方法,同时也避免了文本内容向学生的强加。
除此之外,语文教学还可以将年段视野拓宽。语文教学中,加强和注重学科内部不同年段内容的整合,是加深文本理解、厚实课堂的又一途径。
(二)包容多元理解
要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真实”,避免爱国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强加,那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文本认识的包容性,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只要是立足文本,结合历史和现实,对课堂内容产生多元认识,都应该支持和鼓励。例如,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草船借箭》一课,文中刻画了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周瑜嫉贤妒能,鲁肃忠厚老实,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生性多疑。这也是教学参考对几个人物的定性。但有学生举出曹操爱惜人才、文采飞扬的事例,认为以单一的“生性多疑”来评价曹操是不公平的,更有同学搬出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质疑为何苏轼词中周郎形象和《三国演义》里有差别。
凡此种种,都是学生的思维由文本发散开来的结果,他们的观点虽然有点“不入流”,但这才是真正的思想的流淌,要防止文本解读的淡薄,就要包容和鼓励思想的碰撞。
无论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改编何去何从,我们都得遵循当下教材的编写规律,正如美国批判教育学家阿普尔曾说:“学校知识体系接纳或排斥某些内容,通常服务于意识形态的目的,因而正式的学校知识体系能成为一种社会和经济控制的形式,因为它们保存和分配了被知觉为的 ‘合法的知识’——这是我们所有人所必须具有的知识。”只是作为教师,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视角,利用自身条件,在教学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避免浅、搬、偏、泛,就课文教课文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