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R&D网络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 洪进 洪嵩
- 1379字
- 2025-03-28 21:44:28
前言
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创新组织的形态也处于深刻的演化和衍生发展之中,其中虚拟网络型组织形态是其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需要加以持续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这对于风起云涌的大数据时代到来也具有长远和深刻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一、学术价值和作用
本书基于创新系统、社会网络、交易区等理论和方法,对虚拟R&D网络的本质和内在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上的探索性研究,并结合国内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实践,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进行了应用性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虚拟R&D网络理论基础,还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通过持续跟踪和系统研究虚拟R&D组织理论,对现代科研组织的基本逻辑和趋势进行分析,对虚拟R&D组织的治理机制进行研究,并创新地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对虚拟R&D组织中的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析,并对其治理模式进行构建,同时首次借助“交易区”理论来探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虚拟R&D组织中知识资源的状况、传播、创新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R&D组织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
第二,通过国际比较,对国外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提供启示。立足于国内,对国内生物制药产业研发投入、专利产出及R&D组织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资源配置、完善R&D组织治理模式等建议,有助于推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R&D组织的建设。
第三,从发明者网络的视角,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发明者合作强度、专利合作率、子网络的密度、平均中心度、高产发明者所占比例、重复发明者等方面的问题,揭示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明者合作网络的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对专利质量的影响,从发明者合作网络的角度提出提高专利质量的决策建议。
二、特点
本书不仅对虚拟R&D组织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还结合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实践,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研发投入产出、R&D组织模式、知识共享、治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虚拟R&D组织理论和产业发展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创新性和学术前沿性。本书以“交易区”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边界客体理论等国际前沿理论作为新的理论基础,揭示了虚拟R&D网络组织的内在机制,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运行、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等方面的问题,这在国内同类著作中极少涉及。
第二,强调国内外比较研究。本书展开了生物制药产业R&D活动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分析视角。
第三,基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实证研究方法,对生物制药产业发明者合作网络的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明确了发明者合作网络特征对专利质量的影响,定量刻画虚拟R&D网络的整体特征和内在机制。
第四,对我国四大国家生物制药产业的创新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中欧生物科技合作创新网络(BIONET)的运行和治理机制进行了分析。这既可以强化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也可以增强可读性。
本书与目前网络经济、创新创业等热点问题紧密相联,在主题上契合时代的关注焦点,具有一定的潜在市场需求。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本书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学术价值,可以提供给经济管理类的学者和研究生以较高的参考价值;从管理实践的角度看,本书结合了组织管理实践和生物制药产业,故可以为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者提供参考。
洪进 洪嵩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