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争夺兵部尚书

谭亮等一众涉案官员都被处死后,他们的位子都空了出来。

段智鸣则挑选了一些有能力,还很可靠的人,把这些空出来的位子给补上了。

可在补兵部尚书这个位子的时候,段智鸣却遭到了段海山的阻挠:“皇上,微臣反对从兵部内部挑选兵部尚书的人选。”

段智鸣见段海山阻挠自己从兵部提拔官员来补兵部尚书的位置,知道他这是盯上了兵部尚书这个位子,想把他的人弄到兵部尚书的位置上。

这也难怪,兵部相当于现代军队里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重要的军队事务。谁要是掌握了兵部,那就等同于掌握了国家一半的军队。段智鸣怎么可能会让段海山把他手底下的人安排在兵部尚书这么重要的职位上呢!那不是养虎为患吗?

“兵部内的官员对兵部的事情非常的熟悉,从兵部内提拔官员担任尚书是最好的办法,文王为何反对?”段智鸣明知故问道。

“从兵部内提拔官员担任尚书确实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兵部前任尚书的位子之所以空缺,是因为兵部前任尚书贪污被抓所致,虽说在这起军器贪污案中被抓的官员里,兵部被抓的官员只有兵部尚书一个人,但这并不代表兵部其它的官员是清白的,万一兵部里要是有该案的漏网之鱼,而恰好这个漏网之鱼被提拔到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来,那该怎么办?”段海山反问道。

“从兵部外挑选担任兵部尚书的人选,难道兵部外就不会存在军器贪污案的漏网之鱼吗?”段智鸣也反问道。

“兵部外当然有可能会存在军器贪污案的漏网之鱼,但是兵部外的范围大,担任兵部尚书的人选有那么多,选中那个漏网之鱼的可能性却非常的低,因此从兵部外挑选兵部尚书的人选要比从兵部内挑选兵部尚书的人选可靠的多。”段海山回答道。

段海山的话刚说完,一个大臣站出来说道:“皇上,文王殿下说的有理,如果兵部还有谭亮没有被查出来的同伙,刚好谭亮的这个同伙被提拔到尚书这个位置,搞不好又会发生第二起军器贪污案,所以微臣赞同文王殿下说的,从兵部外挑选担任兵部尚书的人选。”

段智鸣看了一眼那个赞同段海山说的话的大臣,发现这个大臣不是段海山手底下的人,但也不是站在自己这边的人,而是个中间派。立马意识到,段海山说的这个理由让处于中间派的官员非常的赞同。如果自己不想个理由还击的话,只怕所有的中间派官员都会同意段海山让他自己的人担任兵部尚书一职。

“朕确实不能保证兵部当中有没有谭亮还没落网的同伙,不过朕会让军都院(军事都察院的简称,段智鸣在军中成立的执法机关之一)对兵部进行监督,同时还会让国安卫跟着监督,如果兵部一旦发生什么问题,军都院和国安卫能第一时间知道,并进行调查和阻止。”段智鸣说道。

“皇上,您以前在修改律法的时候,经常对微臣等人说,预防胜于治理,因为治理一个问题,所花费的代价非常的大,但预防问题的发生,所花费的代价几乎为零,如果从兵部里提拔官员担任尚书的话,一旦出了问题,国安卫或者是军都院就得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去处理;如果从兵部以外的范围来挑选官员担任兵部尚书一职,则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因此,站在皇上以前说的那句“预防胜于治理”话的角度上,微臣认为,不能从兵部内部提拔官员担任尚书一职。”段海山说道。

段海山这话一出,中间派的大臣们一个接着一个,纷纷应声道:“皇上,文王殿下说的有理,从兵部内部提拔官员担任尚书一职的事情,还请皇上三思。”

见段海山手底下的人和所有的中间派大臣反对自己,赞同段海山,段智鸣顿时哑口无言,不知道该说什么。他没有想到,段海山居然拿自己以前说的话来对付自己,拉拢了这么多的中间派大臣站在他那一边,给自己来了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这下子,段智鸣知道,从兵部内部提拔官员担任兵部尚书的事情,恐怕是不可能了。

于是,段智鸣想了想,决定以退为进,和段海山一样,从兵部以外的范围来挑人担任兵部尚书一职。

段海山见段智鸣无话可说的样子,继续说道:“皇上,微臣推荐少府的铁冶使李春海,担任兵部尚书,李春海虽然掌管铁矿的开采、炼制,没在兵部或军队中任过职,但是个文武双全的人,让他担任兵部尚书一职,肯定没有问题。”

段海山刚说完,刘玄立马反对道:“皇上,微臣反对李春海担任兵部尚书一职,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重要的事务,李春海在少府工作,从来没有接触过军队方面的事务,他如何能管好兵部,所谓对号入座,即使从兵部外挑选兵部尚书的人选,那兵部尚书应该找一个对军队非常了解的人来担任。”

此话一出,段海山感到刘玄说这话是在打自己的脸:“刘总管这话是什么意思,是说本王找的人是饭桶吗?”

“微臣不敢,微臣只是说要找一个对军队事务了解的人来担任兵部尚书一职,李春海从来没有接触过军队事务,对军队事务不了解,所以李春海不宜担任兵部尚书一职。”

“你怎知李春海没接触过军队事务,李春海虽在少府担任铁冶使,但铁冶使掌管铁矿的事务,而铁矿则是军器炼制的原材料,每次李春海将用铁矿炼制好的军器送到兵部查验的时候,都会和兵部的官员打交道,因此对军队的事务也是有所了解的,怎么能说他对军队事务不了解呢?”

“文王殿下也说了,是有所了解,不是非常了解,微臣也说了,兵部尚书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这些事务,这些事务对军队来说都非常的重要,稍有不慎,都会影响军队在作战中的胜负,因此担任兵部尚书的人必须是对军队非常的了解,而不是有所了解。”

“刘玄说得对,担任兵部尚书的人必须是对军队非常了解才行,否则就会影响军队在作战中的胜负,各位爱卿,你们觉得呢?”段智鸣在听了刘玄和段海山说的话后,赞同道,又向其他的大臣问道。

其他的大臣听了刘玄和段海山说的话后,又被段智鸣这么一问,纷纷异口同声道:“皇上和刘总管所言甚是,兵部尚书一职理应由对军队非常了解的人来担任。”

“既然各位爱卿认为朕和刘玄说的有道理,那各位爱卿就各自推荐一下可以担任兵部尚书合适的人选。”

话落,徐德说道:“皇上,微臣推荐大平府守备铁顺,来担任兵部尚书一职。”

“铁顺?”听到这个名字,段智鸣思索了一下,慢慢想到上次被纳兰紫衣和乌延杰袭击遇到危险,就是这个铁顺带兵救了自己,他没有想到,徐德居然会推荐他。

“不行,这个铁顺绝对不行。”段海山听到徐德推荐铁顺来担任兵部尚书一职,极力反对道。

“微臣敢问王爷,为什么铁顺不能担任兵部尚书一职?论能力,铁顺可谓是文武双全,又是军队中人,对军队的事务非常的了解,整个东宋里,没有人比他更适合担任兵部尚书一职。”徐德问道。

“这个铁顺确实很有能力,可他在先帝时期就是兵部尚书,后来因为涉及贪污被调查,虽然后来没有证据证明铁顺确实贪污,但事实真相没有查清以前,他依然有着贪污的嫌疑,先帝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才将铁顺贬为大平府守备,没有让他官复原职。”段海山回答道。

“哦,这个铁顺在先帝在世的时候就担任过兵部尚书吗?”段智鸣听了段海山的话后问道。

“是的,皇上。”段海山转过头回应道。

“徐德,铁顺在担任兵部尚书的时候,对兵部的管理怎么样?”段智鸣又看向徐德问道。

“回皇上,铁顺担任兵部尚书的时候,对兵部的管理非常的好,小错不敢说没有,但大错是绝对没有的。”徐德回答道。

段智鸣听了徐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然后思索了一番,觉得这个铁顺是担任兵部尚书最合适的人选。加上上次和他一起对付纳兰紫衣和乌延杰以及北金大军的时候,段智鸣看到了铁顺当时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军事才能。

另外,自从蔡勇离开京城后,段智鸣在京城这儿就少了一个得力助手,让铁顺担任兵部尚书,正好可以暂时帮助段智鸣处理军队的一些麻烦事。

“既然如此,铁顺倒是兵部尚书最合适的人选,但文王刚才所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样吧!由国安卫和军都院对铁顺当初贪污的事情重新调查一番,如果最后证明铁顺是清白的,就让铁顺担任兵部尚书一职,否则就选其他人,各位爱卿觉得如何?”段智鸣问道。

“臣没有异议。”刘玄率先说道。

“臣附议。”徐德跟着说道。

“臣也附议。”

“臣也附议。”

……

金銮殿上的所有中间派大臣都纷纷跟着徐德附议道。

段海山见站在自己这边的那些中间派官员被段智鸣和刘玄、徐德三言两语的就给拉走了,非常的生气,但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段智鸣和刘玄、徐德说的话是句句在理,自己也无法反驳。

段智鸣见所有的中间派大臣都同意自己刚才说的话,就说道:“好,既然各位爱卿都同意朕刚才说的话,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但在兵部新任尚书没有选出来之前,兵部暂时由侍郎来管理。”

段智鸣说完,就对刘玄还有军都院都御史说道:“国安卫和军都院在调查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防止有人栽赃陷害铁顺,要是查出有人栽赃陷害,不管这个人是谁,哪怕是皇室中人,一律依法严惩,明白了吗?”

“微臣明白。”刘玄和军都院都御史回答道。

段智鸣对刘玄还有军都院都御史说的话,其实就是对段海山说的。目的就是为了警告他,要是敢为了阻挠铁顺担任兵部尚书,对铁顺栽赃陷害,就对他不客气。

对于段智鸣对刘玄和军都院都御史说的话,段海山自然是明白段智鸣这是在警告自己。

虽然段海山不服气,但也不敢在铁顺担任兵部尚书这件事情上轻举妄动。

毕竟国安卫、调查院,还有都察院的调查能力,段海山可是见识过的。在他们面前玩花样,根本就瞒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