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耻
礼记·中庸(节选)
子曰:“好学近乎[1]知[2],力行[3]近乎仁,知耻[4]近乎勇。”
◆ 注释
[1]近乎:接近于。
[2]知:同“智”。
[3]力行:努力实践。
[4]知耻:懂得羞耻。
◆ 译文
孔子说:“热爱学习,就接近于智;努力践行,就接近于仁;有羞耻之心,就接近于勇。”
◆ 启示
智、仁、勇是儒家所提倡的三种德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首先要从“好学”“力行”“知耻”做起。只有坚持学习,才能具备知识和才能;只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贯彻仁心,才能积善成德;只有明辨是非善恶,才能勇于为善、匡扶正义。
孟子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意思是人不可以没有耻辱感,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是真的不知羞耻。朱熹云:“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人有了羞耻心,才能涵养浩然正气,坚定意志,自省自勉,唤起良知,成就事业,构筑圆满人生。

蔡襄 《澄心堂帖》
蔡襄(1012—1067),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澄心堂帖》全文以行楷写成,结体端正略扁,字距行间宽紧合适,一笔一画颇富体态,工致而雍容,是蔡襄晚年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