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宋王朝1120:中华命脉的历史拐点
- 庸木
- 7602字
- 2021-11-23 16:57:58
第八节 归宿
白痴天祚帝杀了自己的儿子,不但未能使耶律余睹退兵,反而激起耶律余睹的更大愤怒,耶律余睹引领金兵,猛攻天祚帝鸳鸯泺大营,瞬间便攻到了天祚帝的行宫。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天祚帝一不做二不休,施展出三十六计之上上计:走之(此招说法有多种,本书常用“隐遁”这一文学性极强的说法)。保大二年(1122)正月,面对余睹的逼宫,天祚帝带领亲兵卫队五千余骑,隐遁云中(今山西大同)。但是在“走”到桑干河的时候,将传国玺丢失了。
这个“传国玺”就是闻名古今的“和氏璧”,由于它有太多传奇,这里有必要叙述一下。
和氏璧的早期遭遇像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丑小鸭故事。它刚刚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时候,就是一块大石头,朴实无华,粗糙拙劣。春秋时期楚国一个叫卞和的人发现了它,说它是一个罕见的宝贝。卞和拿着这块石头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都被玉工说这只是块石头,不是宝贝。两位王上很生气,卞和因此失去了双脚。
失去双脚的卞和仍坚信这是宝贝,他抱着这个被自己认定是宝贝的东西熬死了厉王和武王,之后文王即位。卞和没有再将石头献给文王,而是抱着石头大声痛哭,哭干了眼泪之后接着哭血,这样哭了三天三夜,所有人都知道了有一个没有脚的人抱着一块大石头痛哭。这件事传到文王耳朵里,文王命人研究这块石头。剖掉外面的璞石,又经过雕琢后,卞和的石头终于变成一块亘古罕见的稀世宝玉。文王重赏卞和,并将这块宝玉以卞和的名字命名,叫作“和氏璧”。
结局很圆满,大石头变成了和氏璧,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和氏璧诞生的离奇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卞和的淳厚朴实,你长着透视眼,能看出石头是宝贝,但大家都没长着透视眼,如果你早点找人将石头雕刻成宝玉,不就没有了断脚之苦了吗,不就少了许多年的等待之苦了吗?有资料记载卞和还是一位玉工,那就更应该做好这些前期工作了!说得有些严肃,只是因为卞和遭遇太过悲惨,以至我心中不由得升腾出一丝感慨,饱含怜悯之情的感慨。
大石头变成和氏璧后,立刻彰显出它神奇的魅力。蔺相如不惜掉脑袋也要将它带回赵国,赵惠文王宁肯亡国,也不肯将这块石头交出来,曾经它的价值相当于十几座城池,而到后来,它真正变成了无价之宝,被认为是“天下”的象征:拥有它就等于受命于天,就等于拥有了天下!
之后一千多年,伴随它的是神秘的光环和掌驭天下的帝王将相。只要看看曾经拥有过它的人,就知道它的荣耀与尊贵:秦始皇,刘邦,王莽,刘秀,孙坚,袁术,曹操,司马炎,刘聪,石勒,然后到南朝,宋齐梁陈,传到隋,隋灭玉玺被带入突厥,李靖伐突厥,又把它抢回来,传到李世民,然后朱全忠、李存勖、李从珂、石敬瑭、耶律德光……
它的主人的每一次变换,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动荡,都是一个或悲惨,或壮烈,或羞辱,或凄美的历史故事,它的主人变换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王朝的变更史,为争夺它而命丧黄泉的人不胜枚举,在追随它的道路上,是数不清的权谋、野心、贪欲、罪恶、血泪和累累白骨。
现在,它传到了天祚帝手里。1122年(保大二年),天祚帝将它遗失在桑干河上,它终于离开了人世,告别了纷扰繁杂、钩心斗角的人类社会。桑干河,这条流经今河北省和山西省的河流,这条今天常年干涸的“河流”,成为它永久的安息之地。呼应本节的标题,这也算它的归宿吧。
世上虽没有了和氏璧,但关于它的传说经久不息,色彩纷呈。有人说辽国的和氏璧是冒牌货,天祚帝遗失的和氏璧是假的;有人说和氏璧并没有遗失,而是让金国给俘获了;有人说早在唐朝时候,世上已经没有了真的和氏璧;有人说真的和氏璧其实在汉文化的宋朝,之后又传至元朝、明朝和清朝……
传说归传说,作为正史的《辽史》,清楚地记载了和氏璧的传奇一生和最终命运:“会同九年,太宗伐晋,末帝表上传国宝一、金印三,天子符瑞于是归辽……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乾(干)河。”
如果是这样,那么和氏璧一定是丢了,被我们的天祚帝弄丢了。对于天祚帝丢掉和氏璧,有人觉得可惜,有人觉得遗憾,更多人是对天祚帝丢掉和氏璧的愤怒和唾骂。我的理解是,与其说和氏璧是一个天造地设、至珍至贵的宝贝玉石,不如说它是一个祸害世间、迷惑苍生的妖媚精怪,天祚帝冒着被凡夫俗子唾骂的悲惨后果,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家胸襟,毅然将其赶出人世,使芸芸众生免受魔石祸害,这才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这才是人类最伟大的品质。
当然,我这一理解只是一厢情愿,其背景是天祚帝手中那摄人心魄的弯弓长箭。如果有人说我这一理解是胡说八道、胡言乱语、信口开河,我并不反对,并认为这种指正的正确性超过二分之一。
传国玉玺和氏璧的丢失并没有阻止住天祚帝隐遁的脚步,天祚帝快马加鞭隐遁至辽国的西京。没有玉玺的天祚帝丝毫没有降低自己的魅力,他一如既往地吸引着金军的注意力:紧跟着天祚帝隐遁的步伐,金军攻城拔寨,转眼间已接近西京。
天祚帝再次祭出“隐遁”绝招,一路向西遁去,来到了内蒙古夹山。夹山位于内蒙古萨拉齐西北,山清水秀,野生动物繁多。知道了这些情况,我们是否可做这样的推断:天祚帝隐遁夹山,其实是去夹山打猎,你金兵虽然可战胜我的军队,占领我的城池,但却战胜不了我的执着精神,此刻我去夹山狩猎,就是对你金兵蛮子的一种蔑视。
当然,这样的推断仍然是一厢情愿,估计连天祚帝都会否认的一厢情愿。
天祚帝到了夹山后,白痴的脑袋瓜突然灵通了一下,他终于明白了萧奉先是一个奸臣,愤怒地对萧奉先说:“我天祚大帝沦落到这种地步,都是因为你父子的原因,我本想立刻杀了你,但已于事无补,你走吧。”
奸臣萧奉先大声痛哭,少不了一堆“臣之忠心,日月可鉴”之类的肺腑之言。事实是不容辩解的,天祚帝在萧奸臣的辅佐下,大辽江山已丧失殆尽,几无立锥之地。终于,天祚帝这次没再相信萧奉先的谗言和眼泪,萧奉先被赶走了。
误国误民“误君”至此,如此一走了之,也太便宜了吧。到了现在,估计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尤其是辽国的将士。萧奉先父子离开天祚帝,还未走出多远,就被辽国士兵捆绑起来,送给了金兵。金兵押解着想要献给金主阿骨打,但在途中遇到了辽军。辽军将萧奉先父子夺回,又送回给天祚帝。这一次,天祚帝将萧奉先赐死。
一代奸臣萧奉先终于结束了他的丑陋生命。
对于这个人,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如果以人性的阴阳之说给此人打分,此人的分数接近于零分,之所以不是零分,不是此人不够坏,不够罪恶,而是我们充分考虑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这一原则。可是纵观此人一生,实在找不出让人认可的哪怕一丁点儿事。此人身居高位,不是直言进谏,尽心辅佐天祚帝,而是投其所好,处处逢迎迷惑天祚帝……可以说,大辽帝国就是在此人的推波助澜下,一步步走向了灭亡的深渊。
萧奉先死了,如果对其盖棺定论,我会在他的“墓志铭”上加上这样的词语:鼠目寸光,毫无见识,专尚谄谀,误国误民,心胸狭隘,以权谋私,任人唯亲,祸害忠良,卑鄙拙劣,一无是处……
天祚帝跑到夹山后,辽南京(即燕京,今北京)发生了一件天祚帝不喜欢看到的事情。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可归结为信息不畅,天祚帝跑到了夹山,南京的辽国官员很久不能联系上天祚帝。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主,虽然还不能确定天祚帝已经“无”了,但联系不上就有“无”的可能,这种可能的概率由人心来判断。天祚帝跑到夹山前,命秦晋王耶律淳(老熟人了)、张琳(前面提到过,特点是有“自知之明”)、李处温(首次露面,后文还会记述)等人守卫南京,此时联系不上天祚帝,张琳、李处温与耶律大石(超级猛人,后面会专门详述)等人经过暗地协商,决定拥立耶律淳为皇帝。
在此之前,耶律淳已有两次被拥立为帝的经历了。这一次,拥立耶律淳的人采取了霸王硬上弓的招式,将耶律淳扶上宝座,披上“赭袍”(红袍子,与龙袍含义相同),不管耶律淳同不同意,叩首便拜,山呼万岁。随后耶律淳大惊失色,推辞再三,最终拗不过群臣的谏阻,身不由己地顺从了。
耶律淳自封为“天锡皇帝”,国号仍沿用“辽”,历史上称为“北辽”;秉承着“一国不能二主”的原则,降天祚帝为湘阴王。
耶律淳当了皇帝后,立刻遭到了三股力量的轮番绞杀。
首先是宋朝。宋朝是三股力量中唯一动过真刀真枪的,其中的“绞杀”很精彩,后面我们会详述。
其次是天祚帝。天祚帝知道耶律淳自立皇帝后,立刻传令“天德、云内、朔、武、应、蔚”等州,号称纠集了五万军队,同时给耶律淳带信,说五万大军不久就要开进燕州城。耶律淳收到信后,非常害怕,本已经患病的身体病情更加严重。耶律淳召集燕州城内的官员商议对策,许多人赞成武力抵抗,也有人建议俯首称臣。耶律淳半躺在床上,长叹道:“天祚帝如果来了,我只有死了,又有何面目相见哪。”这是耶律淳的最后一句话,因为之后他就死了。
第三是阿骨打,这也是最强的一股力量。阿骨打已今非昔比,不知道天祚帝的五万大军凑没凑齐,也没等天祚帝率先进攻燕京城,生猛的阿骨打就开始发难了。
耶律淳生前,就派使者前往金国,并以臣下的姿态上表阿骨打,祈求为金国附庸。耶律淳死后,燕京城的官员拥立耶律淳的老婆萧氏德妃为皇太后,遵照耶律淳的遗命,立秦王定(萧奉先外甥)为皇帝。但是此时秦王定不在燕京城,一切大事由萧氏太后定夺。
萧太后很清楚目前面临的形势,不厌其烦地连续五次派出使臣,上表阿骨打,祈求为金国附庸。但阿骨打并未答应,继续向燕京进发。阿骨打还没到达燕京,北辽朝廷就逃走了,阿骨打没费一兵一卒占领了燕京。
北辽政权刚刚诞生,就夭亡在了襁褓之中,其速度可谓快矣。在北辽政权短暂的生命中,还有一个速度令人惊叹,那就是北辽太尉李处温的吸金速度。李处温“逼迫”耶律淳当上皇帝后,被封为宰相,官至太尉。《辽史》载,李处温任宰相的短短数月内,吸纳了“钱七万缗”、金玉宝器无数。在外患重重,随时都可能灭亡的恶劣环境中,能有此等吸金速度,可谓是一大奇迹。
我曾想,是不是脱脱先生(《辽史》作者)对李处温有成见,有意诋毁处温兄弟。我这种思想的基础是李处温不是白痴,应该十分清楚北辽面临的形势,在一个连能不能活到明天都不知道的环境中,收受这些钱财珠宝又有何用?但是通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一些贪官污吏,我知道了我们不能以常人的心态来推断像李处温这样的人,贪官污吏的所作所为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北辽政权有了李处温这样的人,想让其灭亡得慢些都很难。
至此,辽国五京都被女真人攻陷。这一刻,是1122年(保大二年)十二月。
1123年(保大三年)很快到了。新的一年里,金国一如既往地吞噬着原本属于天祚帝的东西,继吞噬辽国的领土后,又开始吞噬天祚帝的嫔妃子女。四月,金军将天祚帝的诸位王妃、公主,儿子秦王、许王,以及许多大臣收入囊中,而在之前,被我们誉为超级猛人的耶律大石也被金军俘获。天祚帝继续祭出隐遁大法,这次隐遁的地点是云内(今内蒙古吐默特左旗,夹山附近)。
虽然国土已经沦丧殆尽,儿子老婆也被人抢走,但有我在辽国就没有灭亡,流亡政府也是政府,被人拔光毛的白条鸡也叫鸡——天祚帝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是这样想的。这年六月,天祚帝派使者前往夏国,封夏国王李乾顺为夏国皇帝。这一行为,充分展现了天祚帝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不卑不亢的处世心态,也让人深刻感受到天祚帝的风趣与幽默:虽然混到了国破家亡的地步,但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我仍是大辽帝国的皇帝!
幽默归幽默,作为天祚帝外甥的李乾顺,也算是尽到了做晚辈的义务,他之前多次派兵援助辽国,还邀请天祚帝前来夏国。
不过与此同时,金国也派出使者前往夏国。综合考虑后,李乾顺最终决定依附金国,并答应如天祚帝逃入夏境,将其擒获送给金国。
到了这里,不禁想起天祚帝那句信心满怀的话:“若女真必来,吾有日行三百五十里马若干,又与宋朝为兄弟,夏国舅甥,皆可以归,亦不失一生富贵。”历史已多次证明,兄弟是靠不住的,亲戚是指不上的,何况这就不是什么“兄弟”与“亲戚”,为自己找这样的后路,只能堵住自己的所有道路,只能成为后人的幽默笑料。一本正经地阐述这些像白开水一样的大道理,会让人觉得无味、无趣甚至无聊,但是没有办法,面对头脑有问题的天祚帝,我们不得不说些只有初级水平的东西。此时此刻,不知道正在隐遁的天祚帝心情会是怎样,还有没有心情开展其最爱的狩猎运动。
不过,也有件令天祚帝兴奋的事情:这一年九月,生猛的阿骨打死了。这是天祚帝这么多年来第一次遇到的值得高兴的事。受这件事鼓舞,天祚帝离开云内,向东而行,准备收回他曾经的领土。三个多月后(保大四年,1124年正月),天祚帝来到仍旧忠于自己的马哥部,但立刻遭到了金军攻击,战斗结果没有例外,金军胜,马哥被俘,天祚帝丢弃营寨,再次向北遁去。
天祚帝重新来到夹山。
一次次隐遁,一次次逃窜,到了现在,就算天祚帝性格再幽默,心态再好再无所谓,估计也会感到郁闷甚至绝望的。但接下来的事情,可以用“天无绝人之路”形容:被金军俘获的耶律大石重新回到天祚帝身边,并且还带来了许多兵马;许多被打散的辽兵,特别是阴山室韦部相继投奔而来,统计了一下,共有五万之众。而在此时,宋朝也伸出橄榄枝,如果天祚帝归顺宋朝,将给予优厚待遇。
天祚帝精神焕发,信心满怀,内心深处大声呼唤:这是老天在帮助我(自谓得天助)!
有了这种感觉,天祚帝决定大干一场,收复丢失的辽国故地。对于天祚帝的这一决定,耶律大石极力劝阻,请求天祚帝养精蓄锐,不要轻易开战。但天祚帝不听。绝望中的耶律大石离开天祚帝,自立而去。
耶律大石的离去并没有改变天祚帝收复失地的决心。保大四年(1124)七月,天祚帝率领大军出夹山,下渔阳岭,瞬间收复了天德(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东胜(今托克托)、宁边(今准格尔旗东)、云内等州。
此时天祚帝的心情,一定是非常兴奋的,如果天祚帝要笑的话,一定是哈哈大笑。这也使关注天祚帝的人有了一种错觉:难道天祚帝东山再起啦?
天祚帝率军继续进发,在到达武州(今山西神池)的时候,遇到了金兵,双方发生了战斗。战斗结果没有让人们的错觉延续下去:金兵胜,天祚帝再……次战败。之后,天祚帝向山阴(今山西山阴)跑去。
天祚帝“出夹山”,像一场很闹的戏剧,很有意思。现在分析一下这场闹剧。
如果天祚帝无耻,他会固守在夹山,让金军前来进攻。如果天祚帝懦弱,他会缩在夹山,苟且偷安。如果天祚帝聪明,他会选择“最无耻”的做法:坚守夹山,相时而动……但天祚帝都没有。所以,天祚帝并不是一个无耻的人,也不是一个懦弱的人,更不是一个聪明的人。那天祚兄弟,你是一个啥样的人儿?
在经过不认真的思考后,我仍坚持先前的观点:天祚帝是一个白痴的人。
给点阳光就灿烂,有点本钱就折腾,不认真研究当前形势,不认真分析敌我实力,就草率地率领残兵败将与强大的金军硬磕,这样的事情只有白痴才能干出来。天祚帝“出夹山”的闹剧,再次验证了天祚帝就是一个白痴。
亲领大军,勇出夹山,收复失地,这样的行为貌似勇敢和无畏,貌似血管里流淌的仍是先辈游牧民族的血,但白痴的勇敢终究不是勇敢,而是莽撞,白痴的无畏终究不是无畏,而是无知,白痴的行为终究不是什么壮举,而是让后人耻笑的闹剧。
不过,天祚帝并不孤单,在人类发展史上,有许多像天祚帝这样白痴的人,也难得有许多这样的白痴,才使得人类发展史能够色彩缤纷,精彩纷呈。让我们感谢这些白痴吧。
天祚帝“出夹山”失败后,时间迈进了保大五年(1125)。北方的正月,寒风凛冽,冰天雪地,待在外面,立刻会冻得脸疼之后会浑身疼。就是在这样严酷的环境里,我们的天祚帝不知疲倦地在原野里“跑”着。
天祚帝注定不是一个孤单的人,即便在他“跑”的过程中,也会有金兵不断地尾随而至。但天祚帝不愧为一名优秀的猎手,常年的狩猎活动练就了他高超的骑马技艺,他快马加鞭,一路狂奔,将金兵远远落在后面。
这一天,天祚帝“跑”完一个沙漠,就要到达天德,就在这时,金兵追了上来。金兵追上后,拔刀就是一顿猛砍。慌乱中,天祚帝弃掉马匹,徒步而走,好不容易躲过追击,帽子却弄丢了。北方的原野,如果不戴帽子,耳朵一定会冻疼冻伤甚至冻坏冻掉。随从忙将备用的一顶镶着珠玉宝石的帽子进献给天祚帝,天祚帝顾不得戴帽子,骑上一个名叫“张仁贵”的随从的马,继续猛跑。
没有帽子的天祚帝来到了天德。但金兵就在后面,天德并不安全,天祚帝继续向前跑去。天祚帝专注于奔跑,不但丢掉了帽子,连累赘的棉衣也跑丢了。此时,天空下起大雪,暂时没了追兵,稍稍放松的天祚帝感受到了寒冷。随从将一件带帽子的貂裘大衣献给天祚帝,天祚帝稍稍好受了一些,但肚子又开始叫唤,因为粮食几天前已经没有了。随从不知从哪里弄到一些枣子,给天祚帝抵御饥饿,而随从只有啃食冰雪来抵御饥饿。此时这些随从是最忠于天祚帝的,到了这种时候,那些有二心的早就不跟着天祚帝“跑”了。不过没办法,老大窝囊,让最忠于自己的小弟也跟着遭罪。
到了夜里,天祚帝和随从来到一户人家,天祚帝为避免节外生枝,没敢暴露皇帝身份,谎称自己是侦察骑兵。但随从一大片,要想不暴露自己的皇帝身份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很快,这户人家知道了天祚帝是皇帝,不过之后这户人家的行为打消了天祚帝的顾虑。
这户人家的主人知道天祚帝是皇帝后,立刻拉住天祚帝的马缰绳,跟着眼含热泪,扑通跪倒在地,大声哭泣,言语和行动间充分流露着对天祚帝的忠心和拥戴。当天晚上,天祚帝就住在这户人家,之后数日,天祚帝也没走,主人的热情和精心照顾让天祚帝感受到冬日的温暖,也缓解了因断粮造成的饥饿和持续奔跑造成的疲惫。
天祚帝大力赞赏这户人家的忠诚,并封其主人为节度使。这样的册封已无有意义,但这代表了天祚帝的一片心意,虽然你是我的子民,虽然我英雄末路已成光杆司令落水之狗,可是这么多天来在你家好吃好喝好招待,心里总有些过意不去。到了这种地步,册封这样的空头支票,也是天祚帝表达心意的最好的办法。
之后,天祚帝继续踏上奔跑旅程。这次,天祚帝向东跑去。东面地盘已被金军占领,难道天祚帝又要找金军硬磕?非也。这次天祚帝决定归附宋朝。但快到宋朝的时候,天祚帝改变了主意,又想投奔夏国。
天祚帝的脑子里,一定还深藏着夏国皇帝李乾顺是他外甥的那个美好关系,不过李乾顺早已依附了金国。此时用白痴形容天祚帝有些落井下石,以天祚帝现在的境况,选择投奔宋朝或夏国,或许也是无奈之举,但是耶律大石离开天祚帝后,一路向西行去,离开了这片是非之地,最终闯出一片新天地,天祚帝脑子里应该没有耶律大石思想中那些不一样的东西。
当然,任何选择的正确与否,还需要用事实来验证,天祚帝也不例外。不过这次,金兵已不再给天祚帝机会了。
保大五年(1125)二月,在天祚帝“跑”了一个多月后,来到了应州(今山西应县)附近。这时,金兵突然从四面八方冒了上来,将天祚帝团团围住,不让他再“跑”了。天祚帝策马向前,大声叱道:“我是大辽皇帝天祚帝,尔等要冒犯天威吗?”一个叫完颜娄室的金军将领捧着一杯酒,驾马来到天祚帝面前,然后翻身下马,跪地作揖道:“奴婢不才,以甲胄冒犯了皇帝天威,罪当该死,请皇帝下马。”因为金兵蛮子是捧着酒而来的,于是天祚帝下马做了俘虏,跟着金兵回去了。
完了!
这不是在说天祚帝,因为天祚帝早已经完了,这是在说本章,啰唆了这么多了,也该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