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1949—1966)在线阅读
会员

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1949—1966)

毛巧晖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31.9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29 20:32:15 最新章节:多重学缘与视野开拓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基于文献与口述资料,结合民俗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方法;本书通过回溯1949—1966年民间文学的知识生产场域,引入“国家话语”,分析与阐释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理论建设、民间文学批评体系的构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民间文学与社会主义新文艺等,纠正了之前学界对1949—1966年民间文学理论建设不足的偏见。本书主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艺、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书写少数民族文学史、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等方面观照1949—1966年民间文艺研究,对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人民性进行新的阐发,在与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对话中,为当下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书写、民间文学理论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的同时,也为新时代民间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新视角、新维度。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3-10-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毛巧晖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稿《柳宗元研究:1912—1949》为论文集,编辑部呙艳妮主编、中文系彭二珂编。本书稿搜集1912—1949年间学者探讨柳宗元生平、思想、创作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这一时期全国大中小学学生的读后札记,共计60余篇,字符数15万,基本上代表了这一时期柳宗元传播与接受的总体面貌。文献来源均为民国时期正式出版的各类期刊。
    彭二珂编著文学24.8万字
  • 会员
    本书对中唐诗僧和僧诗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唐诗僧和僧诗既是佛禅文化的表征,又是中唐文学不可缺少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代佛教兴盛、诗歌繁荣相互影响的结果。中唐诗僧有着亦僧亦士的双重人格,其诗以其独特的文学品格对唐诗的繁荣起着重要作用。本书从总体上把握中唐诗僧和僧诗的共通特征,并划分为通俗派和清雅派。重点研究了寒山、拾得身世及唐末宋代,寒山在士林、缁流被广泛传播。对皎然等中唐清雅派的代表人物的出身、学识、思
    杨芬霞文学18.6万字
  • 会员
    本书旨在探讨文学语境的多元意义和各类文学语境的意义生成机制。首先聚焦于“语境”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泛化,探析其背后所蕴藏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范式的变革;其次,在重新界定“语境”概念的基础上审视“文学语境”的新内涵、多元化类型,从文本层面将文学语境划分为“文本内语境”“文本间性语境”“符号间性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四种类型;最后,探索文学语境区别于非文学语境的独特的复义功能,深入研究各种语境类型生成文学
    吴昊文学24万字
  • 会员
    全书分为上、下编,全面梳理了百年来海内外佛教文学研究和道教文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和研究界面,融宏观把握与专题综述于一炉。附录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卷25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的三篇导论,是在学术史回顾和专题研究基础上的理论建构,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理念。
    吴光正文学34.7万字
  • 会员
    本书以汉魏六朝时期的私人交往书信为考察对象,勾勒这一时期书信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每个阶段书信的特点,探讨演变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客观评价每个阶段书信的成就与不足,揭示汉魏六朝书信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刘银清文学29万字
  • 会员
    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雨王亨德森》《赫索格》《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洪堡的礼物》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及其在形式层面的展现手法,表明贝娄在创作时受到了传统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但由于历史语境的差异性,贝娄对传统超验主义思想进行了扬弃。本书依据文学社会学理论,以访谈、贝娄的评论性文章、传记等为佐证,集中探讨贯穿贝娄小说的主导主题——精神追求和道德旨归,探究贝娄小说的主题和叙事形
    赵秀兰文学17.2万字
  • 会员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诗歌史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诗歌大量以声音、表演、跨媒介合作等形式呈现,突破了以印刷文本为核心的传统诗歌体制。这既是当代多媒体技术条件下诗歌沿先锋、实验路径的变革,又是诗歌古已有之的“活动基因”的释放。纽约派诗人正是这场诗歌转型中的先锋代表。本书以其诗歌朗读、诗歌—剧场、诗—画、诗歌—电影、诗歌—音乐合作等为考察对象,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活动诗歌”概念,并对纽约派活动诗歌的复杂谱
    蒋岩文学22.9万字
  • 会员
    本书从诗学观念、创作方法和文本构成等诸层面展开,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进行创新性阐释,揭示其在与同时代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风尚相互影响、共同存在之文学空间中的“主导性”地位,并指出其对20世纪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曾繁亭文学39.8万字
  • 会员
    本书从叙事学领域来系统研究现代中国小说近百年的艺术创新,提出痴狂叙事这一概念,归纳出叙述痴狂者、狂者叙事、狂欢化叙事等三种痴狂叙事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艺术,痴狂叙事始终随着现代中国小说的发生和发展,它实现了现代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两个层面的变革,改变了传统中国小说艺术形象设置层面的简单化和机械化现象,也改变了情节构筑层面的单线或直线的叙事模式。这一叙事模式的出现是对以理性见长的常规写作方式的冲
    裴争文学26.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