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赋比且兴:先秦两汉诗歌叙事传统研究
更新时间:2024-10-23 15:48:09 最新章节:补记
书籍简介
《赋比且兴:先秦两汉诗歌叙事传统研究》一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丛书之先秦两汉卷,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秀礼领衔的团队合作成果,分为如下四部分:《周易》古歌与诗歌叙事传统的萌芽、《诗经》与诗歌叙事传统的奠基、《楚辞》与诗歌叙事传统的演进、秦汉与诗歌叙事传统的传承与新变。
品牌:上海贝贝特
上架时间:2024-04-01 00:00:00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上海贝贝特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杨秀礼 石强 吕树明 王世冲
最新上架
- 会员具体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学:审美与历史视域》,主要围绕文学的“审美”与“历史”展开论述,文学之所以未曾被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覆盖,“审美”的存在无疑是一个重要理由。而强烈的审美愉悦诉诸感性,但审美经验不仅是几件艺术作品带来的心理潮汐,而且可能转换为另一种历史认知。当然,所谓的历史认知包含不同的视角与观念。审美的介入就是与这些视角与观念形成积极的对话,这个对话过程就是一文学30.5万字
- 会员本书尝试梳理日常物象浮出文学地表的历史过程,并通过经典文本钩沉那些原本被视为零散、琐碎、缺乏独立价值的日常物象描写,使其重新进入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借此激发对明清日常叙事新型审美风格及创作观念、明清物质生活及文化的感知与理解。文学32.9万字
- 会员本书力求重返当代诗歌成长的历史腹地,从诗歌资源的选择与重构,文化动员与诗歌阅读、传播的关联,诗歌论争与写作范式的重建,诗歌经典的打造和创作主体转型等方面,深入探究当代歌现象的独特性与复杂性。重点呈现当代诗人构建“新的人民的诗歌”诗学体系和诗歌形态,推动富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诗歌生产、传播与阅读,借助诗歌论争与经典化凝聚“共识”的复杂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在写作主体身上留下的深刻痕迹。文学28.5万字
- 会员本书围绕文学图像的生产、呈现、消费、传播、演变等历史语境,探索图像叙事的功能,以及梳理不同文化语境中文学图像的交流与互动情形,从而为建构新的学科分支“文学图像论”奠定基础。文学23.7万字
- 会员本书以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以降的阿拉伯当代小说与诗歌为研究范畴,探讨了阿拉伯当代文学话语在该重大历史事件之后的转型与嬗变,分析了后殖民和全球化语境下阿拉伯文学界为重建文化抵抗空间所做出的努力。作者以一位中国学者的视角,将阿拉伯当代文学置于世界文学发展主流的框架下进行考察,在研究过程中将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并重,对现代性、身份认同、跨界、杂糅、性别政治等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焦点论题在文学34.1万字
- 会员《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教程》是一本介绍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实践案例的教材。本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实用性:每章都先介绍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以便学习者掌握该种文学批评方法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思想;然后,举出两至三个使用该种文学批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或文化现象的论文作为案例,以便学习者参照使用。文学25.2万字
- 会员本书全景式考察了西方生态思潮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生态书写的状态、成就、困境与发展趋势,以生态叙事、中西诗学比较、“本土化”三个维度为主体构架,从生态叙事主题与修辞策略、生态叙事价值重估、“本土化”选择及途径等方面展开交互性研究,深度揭示了中国当代生态叙事的史学价值、诗学意义以及民族国家特色,并对其未来“本土化”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文学15.8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本书力求重返当代诗歌成长的历史腹地,从诗歌资源的选择与重构,文化动员与诗歌阅读、传播的关联,诗歌论争与写作范式的重建,诗歌经典的打造和创作主体转型等方面,深入探究当代歌现象的独特性与复杂性。重点呈现当代诗人构建“新的人民的诗歌”诗学体系和诗歌形态,推动富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诗歌生产、传播与阅读,借助诗歌论争与经典化凝聚“共识”的复杂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在写作主体身上留下的深刻痕迹。
- 会员本书是按照首字母顺序排列将教学和学习中常见的文学术语进行整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避免了连篇累牍的枯燥同时满足了文学爱好者的基本需求。该书得到了西北民族大学的大力支持,并得到犹他州立大学的吉姆·罗杰斯(JimRogers)教授的鼎力相助。但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 会员20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置于其中的现代象征主义诗学也具有强烈的现代化诉求,突出表现为对“诗本体”的热切关注和积极构建。本书以“诗本体”的探求作为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的阐释起点,围绕诗歌本质、艺术形式、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核心命题,在象征主义诗学不断提升的本体自觉中,阐释其饱满的诗学内涵,考察其在诗歌写作、诗歌批评、诗歌论争等维度的生存镜像,揭示现代象征主义诗学体系建构的复杂情
- 会员本书基于跨文化视阈和主题史脉络,沿着生命超越主题原型及其置换变形的历史轨迹和逻辑进程,考察了西方文学生命超越主题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内涵,梳理了西方文学生命超越主题嬗变的不同形态和基本框架,建构了生命超越主题的研究体系。通过西方文学生命超越主题的发生学解读,追索生命超越主题形成的意识诱因和物化形态;通过其原型学阐释,发掘生命超越主题的原型意义;通过其所反映的形上诉求,探讨西方文学生命超越主题的象征谱系
- 会员多年来国家意识形态自我建构的特殊需要和过多人的参与,使鲁迅研究日益显现其发展的窘相。在关于鲁迅写作的众多言说之中,该书作者独辟蹊径,将其对鲁迅写作的思考置于中国文学现代化(或世界化)进程中现代作家对于本土民间文化资源的对待态度之大背景下,从鲁迅写作的民俗兴趣发生、民俗文化对于鲁迅写作理论的影响、鲁迅对于民俗文化的主体措置、鲁迅民俗文化表现的写作意义等八个方面,对鲁迅的写作和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