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语言、空间与艺术
更新时间:2019-12-27 16:37:50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语言、空间与艺术问题进行集中探讨的成果,它由紧密相关而又呈递进关系的五大部分也即“五篇”内容构成。第一篇主要探讨“语言学转向”与当代诗学文化理论的建构;第二篇主要探讨中国古代语言哲学与中国传统诗学文化的生成;第三篇主要从语言观念变革的角度考察西方哲学文化领域中出现的空间化转向,并具体探讨了德里达、福柯与海德格尔的空间化转向及其革命性后果;第四篇主要从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多个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宇宙时空意识的空间化及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结构的影响,并对中国学界曾经流行的“重时轻空”说进行反思清理。第五篇从语言学诗学研究拓展到语言哲学的艺术理论与艺术符号学领域,结合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语言观,探讨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艺术对物的拯救问题,并通过对海德格尔与夏皮罗之争的考察,思考了艺术哲学与艺术史研究之间的对话,重思了海德格尔具有生态伦理精神的艺术哲学的整体理路及其对当代艺术理论建设的未来启示性意义。这一篇还结合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符号观提出对当今艺术符号学基础进行反思与重建的问题。本书致力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寻求进入艺术理论研究的新路径,探讨建构既能切中艺术本身的规律又具有生态人文精神的中国当代艺术理论。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8-10-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赵奎英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研究生课程整理而来。面对课时少,容量大的特点,尝试以法国新史学大师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大历史观”和英美新批评派的类型模式和白天、黑夜交替模式的文学史叙述方法,来建构一种文学史论。本书秉持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以百年的文学史为观照面,以代表作家为观察点,以不同类型为观察视角,“挂一漏万”地尽可能凸显对文学史作出突出贡献的作家作品。即使是提到的作家,也不作全面的论述,而把侧重文学23.1万字
- 会员西南大后方诗歌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背景下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本书借鉴文化生态学思想和文学生态学方法,将西南大后方诗歌文学生态的考察分解到诗歌创作活动要素之中,力图呈现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生态图景。文学20.5万字
- 会员本书意图用“小说伦理学”的目光去“穿越”约瑟夫·海勒的小说作品,让理论与作品彼此交往,从而以这种方式,让它们各自的可能性能够获得更好地展开。小说伦理学是一种专门针对小说的新的伦理批评思路,这是它的第一次系统性实践。这一思路借鉴了叙事学和修辞学等理论视角,将小说分成了故事、叙述、修辞等不同层面,从而所面对的小说伦理问题也分成了故事伦理、叙述伦理、修辞伦理等不同层面的问题。这也是第一次从伦理角度对海勒文学21.9万字
- 会员北方草原文化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一样,以其独具特色的内涵与力量,支撑、涵养了浩瀚流远的中华文明,造就了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别样风采。本书以《诗经》中体现西北草原地域文化精神特质的作品入手,至以北方草原为题材而笼罩一切的清代草原文学而终,上下求索,全面系统地探究了草原文化精神和草原审美情感、追求、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种种表现,进一步明确对朴野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英雄之美、阳刚之美、世俗之美、融合之文学31.3万字
- 会员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从法国学派开始就注重文学文本之间的事实联系,其研究“路线图”和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范式有内在的一致性。本书分为:文本、传播、对话三部分。“文本”围绕文本概念的起源、内涵、发展和流变展开,认为比较文学批评要立足于文本研究;“传播”分析了西方的一些概念、思潮、文学文本在中国的译介、流传;“对话”认为中西方文学最终要在互为主体的基础上展开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才能互相取长补短而得以发展。文学21.5万字
- 会员本书由卢曼的系统论出发,考察德国汉学家自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演化情形。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相当于一个自主的功能系统,按照自身程序生产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也将“文学中国”建构成一个共同演化的意义世界。文学39.5万字
- 会员本书分为“专人专书”“校勘辨正”“儒学新论”“儒藏讲谈·青年学者论坛”四个部分,收录《沈钦韩遗文辑存》《从三科九旨论大一统义》《正俗之间——谈谈俗字及与古籍整理之关系》等文章。文学32.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