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来《中药学》教学与感悟的总结,融入了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而且毫无保留。本书从概说、性能特点、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临床经验几个方面对临床常用中药进行了阐述,言辞语句运用灵活,通俗易懂,易于掌握。书中不管是选取的材料,还是作者个人的阐述,都引人入胜,别开生面,给人以启发。
    中医31.5万字
    4.7万人气
  • 会员
    《黄帝内经》为现存最早的传统中华医学著作,对于后世中医学影响深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素问”部分重点讲述中医理论。本书是对《黄帝内经·素问》的全文翻译和解读。参考的底本准确,译文及讲解通顺流畅,详尽全面。作者出身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世医家庭,先后师从文字训诂大家钱超尘、内经研究大家王洪图,是传统文化及国医养生专家。本书不仅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讲义精华,更囊括了医学世家
    中医28.2万字
    4.7万人气
  • 会员
    脊柱微调手法体系是有系统理论指导下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倡以最轻的手法力度、最小的脊柱被动运动幅度、最短的必要手法操作步骤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最安全的医疗保障和最舒适的病人感受是本书的核心价值,以脊柱生物力学分析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式为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表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中医88.8万字
    4.7万人气
  • 会员
    《幼科铁镜》,成书于1695年,清·夏禹铸著。全书6卷。其中,卷一论儿医须知、九恨、十三不可学、十传和小儿推拿法等;卷二先论儿科诊法,次论脐风、胎寒、胎热、胎毒发丹、胎黄、蒸变等证治;卷三论惊、痫、痓三病的证治;卷四、卷五论麻疹、腹痛、吐泻、黄水疮等病证治;卷六论药性;附录方剂。
    中医3.8万字
    4.7万人气
  • 会员
    《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中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献大约有50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35种,以“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也很多。这些古文献对了解先秦时期中医发展的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医5.4万字
    4.6万人气
  • 会员
    本书以充足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证明道家思想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回顾了中华文明发展史,概括了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和道家学说。又理论联系实际,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出发,介绍许多道、医共用的治疗保健技术和方法。如祝由术、炼丹术、导引术、房中术、内丹术、服餌避谷养生术等等。总之,从道家文化和中医药学的关系方面,考证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介绍一些著名医家和道家及其代表著作,重点阐明一些经过
    中医34.3万字
    4.6万人气
  • 会员
    本书原名《万病从根治》,作者是任之堂主人余浩。本书是一本通过生活故事感悟中医医理的中医学图书。作者细心观察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总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医学中来,提高自身的悟性,站在道的角度来认识疾病,研究疾病,寻求解决方案,感受中医的“大道至简”,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全书共50篇,每篇均以一件小事或某个现象为引子,从中感悟出诊断治病和养生的方法,语言平实,深入
    中医15万字
    4.6万人气
  • 会员
    中药精微之处,远非教材和药典所能囊括,这些珍贵的知识散见于历代本草和各家医著,学习起来很费时但难度并不一定高,此作者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同时精通文献检索及临床,花费大量时间搜集了大量单味药的精妙用法进行广泛横向纵向对比,且在临床上反复验证,且结合经方时方展开自己关于药物深层次机理的深度思考,助人事半功倍,举一反三,远非普通偏方秘方大全可比,是难得的讲述中药深层次知识的好书,针对人群是有相当基础的爱好
    中医16.2万字
    4.6万人气
  • 会员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男科学中西医理论基础,以中医为主;下篇为疾病篇。重点突出辨治要点、研究进展,辨治要点以诊疗规范及指南为基础,再加入临床治疗经验心得。研究进展重点阐述针对该病提出的新理论、该领域专家学者提出的创新性的认识和理论以及西医学最新进展。
    中医41.8万字
    4.6万人气
  • 会员
    《汤头歌诀》系清代医家汪昂所作,共选方205首,分门别类,将组成、功用、主治等编成诗歌赋体,便于诵读记忆。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故对《汤头歌诀白话解》一书进行修订。本次修订拟进一步完善白话解内容,以准确反映原文主旨,适当增加方剂的临床应用范围。
    中医16.5万字
    4.6万人气
  • 会员
    近年来,《中医诊断学》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思维的缺失,中医学整体、动态的诊断理论与方法被机械、静止的还原分析的方法所取代,正因如此,李老师立足中医辨证思维规律,强调整体观念对四诊和辨证的指导,能够保证本书"是中医诊断学"而非"像中医诊断学"。
    中医41.1万字
    4.6万人气
  • 会员
    《本草纲目》所述内容实用,涉及知识广博,不仅对中国古人的饮食养疗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现代医学、现代饮食学、现代养生学、现代保健品的开发,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本书在参考了多种版本的《本草纲目》基础上,以面向大众、经济实用为目的,以尽可能展示原著的全貌和完整为前提,并适当地删去了一些怪异难得的品物和一些缺乏科学性的医方,以利于读者更好地掌握日常饮食养疗的知识,以便读者更好地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参照
    中医3.7万字
    4.6万人气
  • 会员
    《伤寒论今释》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显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伤寒论》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汇或诠释,在中西汇通和中医发展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
    中医33.1万字
    4.6万人气
  • 会员
    《气解伤寒》是在“气一元论”的视角下,遵循“守一元而法阴阳”的基本原则,运用“一气分阴阳、化三才而落实于六气”的一体化思辨模式,结合亲身尝服中药及运用方药的临床实践,重新解读《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体系,复原医圣仲景著《伤寒论》的本意。本书以天、地、人三才的角度分别对应人体,落实传统中医,“以人为本”地去感悟伤寒,感悟中医。作者简介:王君济,41岁,主治医师,辽宁中医药大学毕业。师从岐轩医学创
    中医9.8万字
    4.6万人气
  • 会员
    《大别山民间医方集》一书,立足于对民间中医药法宝的挖掘、整理,涉及内、外、妇、儿、皮肤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地方性疾病等300个病种的单、验方1000余首。把疾病的“主证、病因、治法、方药与单验方联络为一体”,让民间医方作为中医正规治法的补充,给常规的治法增色添彩。
    中医18.6万字
    4.6万人气
  • 会员
    《腹证奇览》为日人稻叶克及其弟子和久田寅所著,为伤寒派腹诊的代表作之一,同时融入了难经派腹诊的部分内容;图文并茂,互明腹诊之法;理术同论,详细阐述方证之规;比较客观而全面地总结了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被日本汉方医家奉为圭臬。本书颇得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赞赏。作者简介:梁华龙,男,汉族,1958年生,河南南召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78~1983年就读于河南中医学院;1985~1988年北京中医药
    中医12.7万字
    4.6万人气
  • 会员
    本书汇集近现代名老中医的典型临床方剂医案,与《方剂学》教材内容密切相关,有临证处方的思路、关键点、鉴别等,可作为学习《方剂学》教材的配套参考书使用。通过阅读医案可以使读者获得大量的、丰富的、生动的临床知识,以提高读者的临床思维和诊疗能力。
    中医21.7万字
    4.6万人气
  • 会员
    本书是以任之堂讲课提纲为写作蓝本,以中医学子在任之堂求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作为重点叙述,把“由脉把出病机,由病机写出治法,由治法处方选药”这一系列完整辨证过程奉献给读者。并在听课笔录手稿和录音整理的基础上予以编排润色,故写作风格是原汁原味的讲课形式。本书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语言白话,通俗易懂,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中医19.6万字
    4.6万人气
  • 会员
    本书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一、二、三期,即“处方篇”。《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共八期,该书紧密结合临床,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奥为浅显。其为文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纵横捭阖,新意频出;而又生动活泼,亲切感人。《屡试屡效方》乃张锡纯“至遇难治之证,历试成方不效,不得不苦心经营,自拟治法。迨拟出用之有效,且屡次用之,皆能随手奏效,则其方即不忍抛弃,而详为录存。”“自拟之方凡百余,约皆历试有效而后笔
    中医25.9万字
    4.6万人气
  • 会员
    作者在本书中对20首经方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深入地剖析,并对每一首经方皆详细解说了其在各种肿瘤治疗中的心得和见解。
    中医14万字
    4.6万人气